爱情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员工正值青春年华,精力旺盛,情感丰富,除了要把主要心力投入学业以外,也面临着对爱情的渴望、思考和选择,其间也会有迷茫、困惑以及种种不得当的取向。这就需要师长正确、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公司《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中,有苏轼的一首《江城子》词作。我这样导入新课:
“我看咱们班这么多帅哥、靓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自然的事啊?”这么一逗,员工们都乐了。我又问:
“那么,你们向往、感动的爱情是什么样的?还记得我们的古人有哪些诗句表达吗?”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
我说:“前一句出自古老的《诗经》,多么忠贞的誓言、多么美好的愿景啊!这后一句则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雁丘词》发自心底里的追问,它基于一段路边轶闻:一只大雁被人捕杀,它的伴侣本已脱网可以逃命,但是它‘悲鸣不去,竟自投于地而死’。——此事难以坐实。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苏轼这首词,却是真真切切地记述了这位有情男儿对妻子生死不忘的情义。”
这么一铺垫,就把全班几十个少男少女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了。
继而,我介绍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
苏轼19岁上,和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妻。王弗知书达理,贤淑温柔,但他们美满幸福的日子只有11年,妻子27岁就因病早逝,苏轼无比伤痛。后来,王弗的堂妹也嫁给了苏轼,他们也相敬如宾。但是,10年过去了,苏轼远离家乡,无论是为官在朝,还是贬官在外,总忘不了亡妻那美好的点点滴滴。这天夜里,苏轼在梦中见到了阴阳两隔的妻子,醒来感伤万分,就写下了这首传诵千载的词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先让员工默读课文,自己再作声情并茂的朗读。然后,继续必要的教学过程,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陪伴员工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尽情领略词中那无比真切而凄美的境界,有意从中培养和提升他们有关爱情问题的真诚、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你听,‘十年生死两茫茫’!开篇即如闷雷响过,震人心魄。亡妻怎么能忘?她孤眠千里,我们怎能互诉衷肠?即使相见,恐怕也再难辨认。看我,十年风雨,已是满面尘灰,双鬓染霜。她呢?由于‘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终究‘见到了’至亲至爱的妻子,那是一个定格了的美丽形象:在自家那温馨的小窝,精致的小窗边,妻子正在梳妆打扮,那依然是一个娇憨、性感的少妇的形貌啊。可是十年不见了,竟然一句话也没有,只是四目相对,双泪长流!注意!这正是至情男儿肝肠寸断、感情崩溃的特定释放!篇末,‘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还是创巨痛深,对她放心不下呀……”
“一首《江城子》就是这样笔重千钧,泪洒满纸,表现了对于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夫妻之情的无限珍重!——其实,这种对夫妻之情的珍重,也是一种无比珍贵的珍重!”
这时我看到讲台下面,早有同学眼圈湿润,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接下来,我又顺势补充道:“苏轼可是大家熟知的北宋天才的文学大咖、书法大牛和绘画大腕!并且一生都身居官位,曾在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多地做州官,更在朝廷担任过礼部尚书,高官嘞!就是这么一位名满天下的‘成功人士’,对自己的妻子生前死后总是一往情深!封建社会达官显贵以妻妾成群为常态,他却不屑朝三暮四!苏轼之所以至今受人钦敬,恐怕这也是重要的一点吧!”
员工们听到这里,有人竖起拇指说:“苏轼人品棒!”“值得学习!”
“当然,在中国共产党人当中,更有不少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爱情壮歌。陈铁军、周文雍为人民解放而被捕,互相鼓励宁死不屈,在刑场上以反动派的枪声为礼炮,举行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婚礼!周恩来邓颖超为中国人民奔波操劳一生,由于战争年代伤害了邓奶奶的身体,他们无儿无女却挚爱一生;还有离我们最近的焦煤集团职工谢延信,在结婚才一年多的妻子病逝后,毅然担负起赡养瘫痪在床的岳父、无力劳动的岳母和痴呆不能自理的内弟等一家三口人的生活重担,30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这当然起于爱情的“第一推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爱大孝的经典诠释!”
点头。慨叹。掌声。
如此,《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通识教育课程,足可以其语言文字教育的潜意识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将关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种种道理蕴含在具有美学特征的人物、意象和叙事之中。《大学语文》教师有便利也有责任挖掘、利用好这一份资源,在陪伴员工实现基础性、工具性目标的同时,特别自觉主动地强化人文性目标的达成,包括顺势承载起思政教育的功能,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促成员工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果如是,便放大了《大学语文》课程自身的格局。
这也是一种珍贵的珍重。